核心提示: 如今在贵阳的一些器乐培训班,往往能看到不少中年人的身影,不惑之年才开始识五线谱、学钢琴、弹古筝,他们不是为了重新规划人生的第二职业,而仅是为了排解空巢家庭的失落和冷清。中年人“学琴热”的背后,是贵阳市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空巢家庭的缩影。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的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空巢”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中年人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如何提高空巢家庭的生活质量?成为时下不少中年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A子女“离巢”妈妈落寞 “2011年女儿考上郑州一所大学后,之前每天为她买菜做饭、照顾起居的‘贤妻良母’生活暂告一段落。”在贵阳市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周女士告诉记者,自从孩子“离巢”后,她每天下班回家感觉家里“空荡荡的”,生活枯燥乏味。 过了一段落寞的日子,周女士打算自己给自己找点乐子,不仅在培训班报名学唱歌、舞蹈,还到琴行购买了一台钢琴,8小时以外的时间开始赶各种培训班。半年下来,她已可以弹几首简单的曲子了。“没事的时候弹弹,陶冶一下情操,当是自娱自乐。”周女士说。 在培训班学书法的黄女士学习的动机和周女士一样。她的儿子今年考上大学,送儿子去学校报到回来后,黄女士发现自己一下子闲了下来。黄女士告诉记者,她25岁就生孩子了,今年才43岁,距退休还有好些年,而她的丈夫则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正是忙的时候,经常应酬到深更半夜才回来。“孩子离开后,和老公常常见不着面,每天下班后就守着个空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黄女士说,情绪低落了一段时间后,她决定邀约好友一起学习些琴棋书画。 记者就此走访了筑城部分琴行、艺术中心、短期培训学校,发现补习班已不再是中小学生的“专利”,45—55岁左右的中年学员不在少数。一些中年人则到老年大学去报名参加培训。 B空巢家庭中中年占四成 记者在贵州的几所高校采访发现,“中年空巢”现象在贵阳已比较普遍,其中以大一、大二学生的家长最为明显。一些受访的贵阳学生告诉记者,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上大学后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加上离家较远,不可能像上中学那样天天都回家。 “新生对大学生活还充满了新鲜感,也还不太注重亲情,不太懂得关注父母的感受。”一位大四的学生告诉记者,很多新生不仅不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父母打来电话,往往也只是匆匆敷衍一下。“每次打电话发短信问的都是今天吃什么饭菜?上什么课程了?考什么科目了?烦死了!”贵州大学一名湖北籍的大一新生向记者抱怨,刚刚开学的时候她每天都疲于应付妈妈的“手机追杀”。 贵州省心理工作者协会理事周波说,过去的空巢家庭指的是原生家庭中孩子相继结婚之后,原本的大家庭只剩下老两口的情况,特别是在老伴离开后,只剩下独居的老人成为更纯粹意义上的“空巢”家庭。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家庭越来越年轻化,出现了中年空巢家庭的情况,占空巢家庭总数的40%左右。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庭结构不断向“三口之家”的模式发展,“中年空巢”家庭将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中年空巢”重在自我调节 周波说,老人空巢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拮据、无人照顾、健康状态差、缺乏精神慰藉等,中年空巢的家庭情况与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年空巢家庭中的夫妻一般年龄在45-47岁之间,还处于精力相对旺盛时期,大多都还有着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周波说,中年家庭的孩子由于升学、就业、单独居住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涌入等,使得中年空巢家庭不仅数量急剧增加,且呈现多样化;其次,空巢年龄趋于年轻化。结婚早的家长40多岁孩子就离开了家,如果是男方工作应酬较多,女方很多时候索性放弃开火做饭,随便到一些小餐馆或朋友家就打发了,于是下班后就显得极为清闲,清闲的生活一方面解放了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成为滋生心理失衡、夫妻关系失衡的温床。 专家建议,空巢家庭的成员可多出去走走,参加郊游、户外活动,多交朋友,多参加社区及一些休闲的活动等。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对空巢的中年生活有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