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鞋在脚上暖暖的。”网名为“南明河”的志愿者为孩子穿上“红雨鞋”后,孩子笑了。这天,紫云县宗地乡竹林村小学的孩子们穿上了红色的新雨鞋,他们再不用穿着湿淋淋的布鞋上课。 2008年10月,贵阳“爱心家园”的志愿者们将第一批“红雨鞋”送给了孩子们。此后,给贫困山区孩子们送“红雨鞋”,成为贵阳志愿者们的常态,先后有一万多双“红雨鞋”穿到了孩子们的脚上。“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让娃娃们的小脚冻着。”活动发起者“南明河”说,当志愿者为孩子穿上新鞋时,孩子们的那一声“谢谢”,让大家心里都暖暖的。 “红雨鞋”行动只是过去5年里,贵阳众多志愿者活动中的一例。此外,“山里孩子看世界”、“爱包行动”、“鞋盒礼物”等一系列活动,使“志愿者”这个名字已经成为贵阳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代名词之一。目前,贵阳市的志愿者数量已经超过40万,志愿者服务已成为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回顾在过去5年里,贵阳市提出并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并大力倡导忠诚、诚信、孝顺等传统美德,涌现出李泽英等一批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全市46万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到“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在精神文明基础建设层面,贵阳市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城乡文明程度上了新台阶。规划建设孔学堂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集中整治网吧及校园周边环境,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了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贵阳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贵阳广播电视台、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办公助”的贵阳交响乐团;成功承办了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连续获得金奖;京剧《布依女人》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提名奖。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贵阳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176个农民文化家园、4129座农村广播站,农村广播电视户通率超过90%,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