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陪卢婆婆谈心 核心提示: “卢婆婆家的铁炉子不能用了,需要添置500斤煤;老叶伯肺心病又犯了,得给他找家靠谱的养老院……”寒意渐浓,贵阳以空巢老人作为服务对象的公益组织又忙活起来。 约10年前,贵阳市的民间公益组织开始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如今在贵阳市文明办牵头下,公益组织参与的社区照顾试点工作开始推行。社区服务模式加上经整合的志愿者资源,被认为“有望使孤寡、空巢老人得到更加细致专业的照料”。 楼道隔间孤老的家 黔灵西路马家巷。窄仄的楼道尽头,有一间用木板隔出的小屋,这就是“孤老”卢婆婆的家。屋里的天花板早已被熏得失去了本来的颜色,一张木床上,堆满了被褥和衣物。 90岁的卢婆婆,每天的生活就在这巴掌大的方寸间。每个月500多元的低保金和“高龄补贴”,是她全部的生活来源。12月6日下午6点,志愿者李玮给卢婆婆送来一个铁炉子,“前两天刚给她买了500斤煤块。” 作为贵州银发工程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李玮和卢婆婆打交道已经有6年时间,对老人的经历和喜好了如指掌。“她12岁当了人家的童养媳,背煤巴的时候头上被砸到,现在长期都会犯头痛病……”李玮说,卢婆婆喜欢做吃的,志愿者每次上门都会捎来一些肉、猪蹄,让她做点红烧肉或卤猪脚吃。每次看到熟悉的年轻人上门,她都很开心。 靠打游戏“解闷” 从卢婆婆家出来,记者跟着李玮来到了岳英街老叶伯的家。电视上,停留着游戏“超级玛丽”的画面,“打游戏”是这位76岁老人的兴趣之一。 李玮此行的目的,是想看看叶老伯东西收拾好了没有——这个周末,老人将被送往小车河的一家私人养老院,每个月的费用1300元左右,老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低保金,目前热心人已为其筹集到近8000元。 李玮说,老叶伯现在的房间阴暗而潮湿,对他的肺心病极为不利。几周前,李玮开车带着老叶伯到处寻找条件相对较好的私立养老院,希望有专人照料他的起居。 除了平日里社区的关照外,志愿者们将每周三定为看望老人的日子。每个礼拜,“屋里一下就能来十几个人,星期三是我这里最热闹的一天。”叶老说,遇到好天气,志愿者还会陪他到大十字广场打陀螺。 “成长”的公益 2001年,贵阳市的一些年轻人在网上成立了一个叫“E风”的QQ群,群友们平时经常组织聚会。一天,一位网友提出,与其只是为了玩耍而聚会,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望孤寡老人。基于这样的念头,这个QQ群逐渐分化出了几个不同的公益组织。其中,包括李玮所在的贵州银发工程志愿者协会等多个公益组织,专门将老人作为服务对象。 最开始,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的服务仅仅停留在上门看望、做家务上,需要募集的费用也全部靠大家自发捐赠,既没有专门的项目载体,也缺乏专项资金,李玮将这样的局面形容为“见子打子”。 不过,随着此类公益组织的成长,其在服务方式上也渐成体系,并加强了与社区的合作。通过社区调查的方式,掌握了孤寡、特殊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对于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则形成每周定期看望的常态化作法。不过,募集资助方式仍无过多变化。 社区照顾模式 自2009年以来,贵阳作为全国首批启动“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的城市,一直在探索空巢老人的“养老”之路。 目前,由贵阳市文明办牵头、民间团体参与的空巢老人社区照顾试点工作已开始推行。云岩区扶风社区和金龙社区内,分别设立两个“社区老人照顾中心”。贵阳市众益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心、贵州银发工程协会和贵州向日葵义工会三家公益组织参与其中。 该项试点工作以社区照顾中心为“据点”,招募长期志愿者,并带动社区内的热心人加入“就地就近”志愿服务的行列。此外,通过志愿者,链接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帮老人“打点”应享的各项优惠政策。 贵阳市众益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心执行理事严培文认为,这种模式一旦获得成功,就能在贵阳市其他社区“复制”。 “实施老年人社会照顾计划,为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服务,形成系统、人性的养老助残服务机制,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严培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