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产业”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形象称谓,从第二产业剥离出来,具有第三产业的特质,因其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集聚、高附加值和高管理水平的特点,近年来成为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11月28日起,各大媒体连续多天以整版的篇幅推出了《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促进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支持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引起广泛关注。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文件,大力发展2.5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助推高新区产业转型和升级。”贵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从贵阳高新区目前的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看,引进和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核心的2.5产业势在必行。” 高新区的逻辑是,通过打造2.5产业,构建生产和服务一体化,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以研发设计、虚拟工厂为表现手法,从而把整个产业价值链联系起来,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肖鲁常常提到一个案例,在引进美国的一个研发团队时,所有条件双方都很满意,唯独对方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让他有些犯难。 “对方希望在高新区能吃到麦当劳,并有一所真正的国际学校。”肖鲁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发展高端服务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方面的重要性。 “再难,也得想办法上。”肖鲁坚定的语气中透着几分豪情。在他看来,高新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光电五大主导产业,围绕这五大主导产业搞好配套服务,构建2.5产业功能体系,已势在必行。 当前,一系列“组合拳”已在贵阳高新区接连出击。 9月,高新区与家有购物集团正式签约,该集团决定投资25亿元,在高新区建设全省最大、辐射全国的电子商务基地; 10月,盘江运通宣布,拟在高新区建设一个以“西南煤海”为中心的中国南方煤炭跨区域、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的煤炭金融物流服务平台和煤炭质量标准化与信息化平台; 11月,高新区正式与国内信息产业巨头浪潮集团合作。“这个综合实力位居中国IT企业前两位的‘巨无霸’入驻,成为高新区2.5产业棋局上漂亮的一招。”高新区一位负责人说。 在2.5产业企业纷纷抢滩高新区的同时,作为“组合拳”的一部分,高新区扶持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办法》正式浮出水面。 《办法》规定,在高新区新设立全国总部、地区总部且注册资金在1亿元及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按照企业注册资金1%的比例给予开办补助,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对企业分期出资达到上述规定注册资金规模的,按照分期到位资金逐步给予补助,累计最高可达500万元。 “看到这个政策,真的很激动。”张高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作为高新区引进的博士后,张高带领的贵阳以色列高技术初创企业孵化加速器在生物制药和蛋白质工程创新孵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促进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高新区企业就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自就业之日起10年内,在区内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前3年全额奖励,后7年按50%比例奖励。”英国剑桥大学归国博士杨智杰认为,这对聚集高端人才、推动创新创业将产生积极作用。 《办法》说,在高新区新注册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公共服务业等现代科技服务业企业,在企业纳税、个人所得税、企业开办资金、项目建设进度、办公及经营用房补贴等方面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事实上,发展2.5产业,良好的产业环境非常重要。”肖鲁说,“出台这个政策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要让创新、资本、孵化、科技等各种要素在高新区实现深度耦合,激发无限的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