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贵阳之窗

贵阳之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贵阳 贵州 金阳
贵阳之窗 贵阳之窗 贵阳 清镇 查看内容

清镇龙滩:龙年祭鼓唱“簪汪”(组图)

2012-12-13 14:52| 发布者: 贵阳之窗| 查看: 10584| 评论: 0|来自: 贵阳新闻网

  “祭鼓”时稻田里的跳场

  穿着苗族服饰的鼓手用力击鼓

  祭祀仪式

  节日里的四印苗妇女

  四印苗青年斗酒,一口气吞下整个牛角的米酒

  “祭鼓”现场,6位长孙算竹卦

  顺着清镇往麦格方向前行,龙滩村龙滩河寨在盘山公路的山脚下被雾气包围,300余户四印苗村民居住的洼地与龙滩河一山相隔。

  12年前,村民王德章59岁,那是他第一次在节庆时担任“吴绕”(歌师,苗语音译);那一年,王兴贵57岁,对于祭祀和唱词,他还比较陌生,而今,他已经是族人公认的“宝冒”(主持仪式者,苗语音译)了。

  12年后的“龙年龙月龙日”(2012年11月27日),“祭鼓”节轮回到来了,龙滩村里,族人杀牛宰猪,擂鼓诵歌,长老将象征先祖的鼓请回寨子,用美酒和芦笙向祖上祈求多福。

  A十二年摆回“祭鼓”宴

  村里的鼓用梧桐树木和牛皮制成,没有图案,是30多年前做的,案头挂有两个布袋就像两件男女服饰,分别代表族人的祖公、祖母,鼓则是族人更久远的神灵化身。

  在四印苗族人的传说里,最初,只有6位兄弟来到这片深山,“祭鼓”这一追忆祖先的节庆就由6家人的子孙轮流举办。

  这一次轮到村民王兴邦家,他家要举行请祖、诵唱、杀牛的仪式活动。在堂屋灶台上,用竹竿串成的架子上,挂六个半边猪头和猪蹄祭祀十二年间的逝者,“宝冒”王兴贵在堂屋门口摆桌,分3排摆放了酒杯:两边倒酒,中间放肉。

  在村民王德秀家里,她正给几个女儿准备节日盛装:前胸、后背和两只手臂上各绣有形似印章的图案,族人说,这与他们战败而被驱逐的历史有关。

  由于信奉祖灵进家,来往宾客吃饭不能上桌。村民王兴才的家人正准备盛宴,羊肉火锅、辣子鸡都放在地上。他妻子说,从前老班子过节时,宾客来吃豆芽豆腐,主人家不洗碗筷,都是用棉布擦拭后就再利用,“现在不能这样了,一来是客人更讲卫生,二来是现在生活好了,肉菜和油多,光擦是弄不干净碗的。”王兴才家为准备此次“祭鼓”,在站街、卫城等地选取祭祀用的黄牛——不能带花色,不能断角、断尾。最终,他家花了9800元买了牛。在龙滩寨,“祭鼓”绝不收取客人礼金。他家这次过节的开销达到两三万元。

  B连绵两夜唱“簪汪”

  接鼓进家的第一个夜晚,歌师要唱诵祖先迁徙、征战的历史。其实,每一次祭鼓,都是对族人、后辈唱诵一次民族史,让族人世世代代铭记不忘。

  73岁的王兴才今年是第一次做“吴绕”,但他17岁时就开始接触祭祀,当年,村里有15个青年向长辈学习唱诵,王兴才是最终能坚持下来的惟一。但因为上一届他兄长还在,还轮不到他上场。他兴致勃勃地说起了夜晚将要唱诵的内容——当年“簪汪”大王带领族人在“北京”战败后,一路逃难、迁徙、打仗、战败。他对这段迁徙史数出了几十个地名。

  “吴绕”的唱词除了关于“簪汪”大王的描述外,还有唱女娲娘娘的,还有关于“雀子告牛”的……究竟还有多少唱段唱词,民族学者们正在调查了解。

  “吴绕”延续两晚十几个小时的唱诵,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全凭记忆。所以,他们是对民族信仰非常执著、责任感强、记忆力超群的人。

  但在王兴贵、王兴才看来,这些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唱诵却难以做到完美。“除了龙年可以在屋里学唱,其他年份则不能在屋里唱诵,只是可以摆古。”也就是说,可以用于练习的机会是很有限的。歌师如何能完全记忆,按族人描述,这种训练从初学时起,就得不断练习,最简单的方法,是记住每句唱词的开头和结尾,再结合语言的惯性,娓娓道来。

  今年的“祭鼓”,王兴才的大儿子特意花钱请了一位摄像师,记录族人的仪式全程。但到了夜里,儿子见摄像师白天摄录相当辛苦,便叫他回房睡觉。王兴才对此大为失望。后辈们只知道要记录白天热闹的仪式,却没想到夜晚的唱诵是王兴才极为看重的。夜晚的唱诵是需要下苦功夫死记、“哑记”的东西。王兴才原本打算让摄像师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包括“歌师”的唱词和仪式的程序,目前看来已缺失了不少,他说,“以后要是无法选出合适的人选,后辈可以模仿视频记录将‘祭鼓’传承下去。但没有全部拍下来,传起来就很困难了。”

  在王兴才看来,“村里合适做‘吴绕’的人选太少”。12年前,王兴才们勇于承担起这项祭祀活动的责任,但在2012年的这次“祭鼓”后,未来的传承令他们担忧。

  另一个寨子的村民王兴宝今年32岁,在龙滩寨这次“祭鼓”时,得知他也会做“宝冒”和“吴绕”,起初王兴才并不相信,在王兴贵、王德章唱诵的间隙,王兴宝小试身手,却得到了几位老人的一致认可,“宝冒”和“吴绕”带着徒弟,在12年一回的“祭鼓”节庆中传承歌师的记忆,是族人自古不变的族规。

  C跳场击鼓声不歇

  “龙日”当天,王兴贵担任“宝冒”,随着他的曲调抑扬顿挫,“祭鼓”仪式开始了暖场的跳芦笙、斗酒,边吹边跳的年轻人重复着摆胯和旋转的动作。

  正式的仪式,从王兴贵等6户望族用求竹卦的方式祈求平安开始——依竹的形状,随手抛出的两块竹片须一正一反,方能体现卦象的吉利,吉卦,后人们则向祖先奉上3杯美酒。

  家孙背起象征祖公、祖母的布袋,姑爷穿上裙子,其他族人拿起芦笙,内圈的族人跳着芦笙,外圈的族人则手持用树枝和木板做成的刀剑、盾牌绕场,时光就像回溯到祖辈南迁过程中遭遇的战斗。

  祭鼓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次日凌晨,当“吴绕”对牛唱诵完“雀子告牛”的长歌后,王兴贵主持宰牛,并将肉分给村民,后将鼓再次深藏,12年一度的“祭鼓”才算完成。其间,作为仪式最重要的环节,鼓声不能停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LOGO下载|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 本站仅为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网友投递或发布,本站对内容真实性不负任何保证,请网友自行查别。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黔ICP备16010202号-1  Powered by Discuz!X3.2 Licens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