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州频道1月18日贵阳电(记者 罗丽华)记者从贵州省国资委获悉,贵州省国资委24户监管企业在2010年至2012年的两年间,利润从102.6亿元到240亿元,翻了一番,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分别从1026.6亿元、116.5亿元到1946亿元、223亿元,接近翻一番,百亿企业从4户发展到7户,营业收入超200亿元、300亿元的企业实现新的突破,利润总额上亿元企业达到12户。 两年来,贵州省国资委和监管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 “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和实施“三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不断推进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层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加快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活力,较好实现依法监管、科学监管、高效监管。 优化布局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向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在煤炭、化工、建安、冶金、旅游等产业板块对监管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联合重组。盘江集团在重组六枝工矿集团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对林东集团的重组;新组建了贵州旅游控股集团,初步建立酒店、景区、投融资、旅游商贸等为一体的产业板块;成立了西南能矿集团,促进了国有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赤天化改革重组取得重大进展,久联集团完成了对河南神威民爆公司的收购和对省内10家爆破公司的重组,机场集团成功移交贵州,并对全省支线机场实施了统一管理,发挥贵州产业投资公司的平台作用,通过收购赤天化在天福化工的股权,并将其注入瓮福集团,提高了贵州省在瓮福的持股比例,通过资产整合,提高对金元集团的持股比例;盘江集团、贵绳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水矿控股集团、瓮福集团、开磷集团、习酒公司等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推进了改制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依托能源、矿产及人才、技术、品牌等优势。 围绕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煤电磷、煤电化、煤电钢一体化和新材料、新装备等领域实施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打造了一批重点产业基地。产业结构从初级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茅台集团传承传统工艺,严格质量管理,巩固和提升了国酒茅台品牌的市场地位,保持了全国白酒行业的领军地位。盘江集团坚持“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科学发展”战略,实现了由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产业拓展、战略管控成功转型,初步建立了专业化分工、集团化协作、集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已逐步形成“煤炭、煤化工、煤层气、电力、建材、装备制造”等十多个产业板块,其中,煤炭产业在我国长江以南居首位,煤层气产业中低浓度瓦斯发电量和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一,水泥等多个产业已成为区域内的龙头企业。瓮福集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于磷及磷紧密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依靠人才、科技、管理“三大支撑”,实施信息化、国际化、金融化“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内涵式、外向型发展,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要素优化配置,磷化工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开磷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相继建成投产一批磷化工和煤精细化工产业项目,“煤-电-磷”、“煤-电-化”一体化热电联产、氯碱化工项加快建设步伐,矿山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进入全国磷化工前三甲。贵绳集团钢丝绳产品、振华集团电子产品成功运用于“神九飞船”。遵钛集团从初级的海绵钛生产向钛材、电子级高纯钛等深加工产品转变,成功进入欧美航空、航天市场。贵阳特钢车轴钢新产品获西门子公司认证,成功为高铁配套,建工集团、七冶建设公司等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一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处于世界同行业前列,成为国内外同行业的排头兵,成为支撑引领贵州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2012年,省国资委和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46亿元,同比增长32.4%,利润总额240亿元,同比增长35.3%,上交税金223亿元,同比增长20.2%,资产总额达到3235亿元,同比增长20.2%。监管企业中百亿企业从4户发展到7户,营业收入超200亿元、300亿元的企业实现新的突破,盘江集团、开磷集团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茅台集团、瓮福集团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茅台集团、盘江控股、乌江水电、水矿控股、开磷集团、久联集团、贵航公司、瓮福集团、省产投公司、物资集团、振华集团、建工集团等12户企业利润超过亿元。1至11月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速居全国各省区市国资委第2位和第1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