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贵阳公交公司将投放200辆液化天然气、电混合大巴在市区运行,这是继去年12月贵阳公交“油改气”工程全面完成,1850辆公交车全部用上清洁燃料后,贵阳公交推进节能减排的又一力举。国家“863”计划项目技术验收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曾这样评价贵阳公交“油改气”工程:“贵阳公交液化天然气车辆应用数量如此之大,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敢为人先创六个“全国第一” 多年来,贵阳公交车大部分采用的是柴油发动机,虽然动力好,但尾气排放会产生大量颗粒物,被市民们戏称为“冒烟车”,不仅影响后续车辆的行驶视线,其排放的颗粒物(PM2.5)更是对人体有害。如何减少尾气排放,净化城市空气,成为贵阳公交的“心头事”。 “在我国,车辆‘油改气’是一项新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就提出大力推广车辆燃料清洁化的意见。但由于缺乏相关标准、资源及成熟的改装技术,在全国均没有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涌泉说,公交公司领导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对车辆改装技术进行了不下30次实验、分析。“当我们提出拟将柴油发动机改造成液化天然气发动机时,一些专家表示质疑,认为这与发动机工作原理背离。但我们通过努力还是改装成功了,并获得三项专利技术。目前,贵阳公交建立的车辆改装企业技术标准已上升为贵州省地方标准。”李涌泉说。 技术关突破了,公交公司又面临着贵州没有天然气资源的难题。为解决气源,公交公司与贵州开磷集团公司于2009年建成投产合成氨尾气项目,将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放空气与驰放气回收、分离、液化成液化天然气后再供给车辆使用。此后,公交公司于2010年12月建成全国第一座地埋式加气站和半地埋式加气站,为全面推广液化天然气技术创造了条件。 正是这些“创新火花”,使贵阳的“油改气”在其他城市纷纷退出的情况下得以坚持,成为全国车辆“油改气”的典范,也造就了六个“全国第一”——建成国内第一座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建成全国第一座利用工业废气回收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工厂;建成全国第一座液化天然气(LNG)地面标准式、地埋式、半地埋式加气站;成为全国第一个掌握将柴油发动机改造成液化天然气发动机技术的单位;全国第一个成功开发MIOO甲醇燃料在化油器式发动机的运用;全国乃至世界上使用液化天然气(LNG)数量最多的城市。 每年减排污染物约一万吨 随着“油改气”技术的日趋成熟,公交公司全面推广这一技术后迅速得到了回报。天然气单价比汽、柴油低,如果按一辆公交车每天运行200公里,每天消耗约70升油或80立方米气来计算,2008年,我市560辆公交车使用液化天然气比使用汽柴油每年可节约燃料费870.2万元,随着“燃气公交车”增加到1850辆,节约燃料费也增至每年3746.3万元。 同时,根据公交公司目前使用液化天然气车辆的维修、维护统计数据来看,液化天然气车辆的维修、维护成本可以与汽油发动机持平,低于同类柴油发动机的维修成本。 至于公交公司最关心的减排问题,“油改气”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不仅市民再也没看见“冒烟巴士”,而且,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市公交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约1万吨,与使用汽、柴油相比,人均污染物减排量达到60%以上。 “零排放”技术全国领先 在取得骄人成绩后,贵阳的公交生态之路仍在继续。目前,根据贵阳地形研发的“电气混合巴士”已在多条线路上试运行,比单纯的燃气巴士还要节能环保,人均污染物又减少了近30%,甚至在低速阶段还能达到“零排放”——这项技术让贵阳公交又一次受到全国瞩目。 “目前,国内的混合动力汽车均采用油、电混合动力,即便是气、电混合动力,也是压缩天然气和电混合动力。而我们联合客车厂开发的是液化天然气和电混合动力巴士,不仅是三者中最环保的,而且还是专门针对贵阳的高原条件与道路状况进行开发的。”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翔成举例说:“贵阳的红绿灯和巴士停靠站非常多,巴士行驶时经常处于起步、怠速和低速运行状态,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不工作、停止用气,液化天然气、电巴士自动转为电动机驱动,不消耗燃料,不产生排放污染物,属于‘零排放’阶段;当巴士运行速度达到每小时20公里时,又转为燃气发动机驱动,同时为蓄电池充电。目前,这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同时,公交公司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汽车厂的合作,开发适应贵阳小区通行和乘坐的纯电动公交车。可以预见,贵阳市民今后不仅能享受快速平稳的公交乘坐环境,还能呼吸到越来越清爽干净的空气。 本报记者 王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