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启 贵阳之窗讯:“来贵阳打工的这2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我觉得,让个座其实并不亏。”潘文启是贵阳白云区医院的锅炉工,1987年从兴义农村来到贵阳后,他几乎没“坐”过一趟完整的公交,都是把位置让给了他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他身怀六甲的妻子,到年迈的父母,每当上了公交车,都有人把位置让出来。43岁的潘文启说,他为自己城市的文明感到很自豪。 乘客:让座让了23年 1987年,和很多怀揣着致富梦想的人一样,潘文启和妻子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来到了省城贵阳。和农村老家完全不一样的是,在贵阳出行靠走路的话实在行不通,多数人就选择了公交。 在白云区医院安顿下来后,要去一趟贵阳,更是离不开公交车。每个星期,潘文启都要坐29路公交车去几趟贵阳。运气不错的是,29路的起点站就在他家附近的白云区家具城。在起点站上车,当然就有位置。可是,但凡有老弱病残孕上车,潘文启都会将位置让出来。因此,他就没机会从头“坐”到尾了。 一次,在坐公交途经金阳时,上来一位农村妇女,只见她背一个孩子,抱一个孩子,并且还手牵一个孩子。她刚上车,车子便发动了。一个趔趄,她和孩子差点摔倒在地。潘文启赶紧起来让座,妇女用感激的眼神看着他,连声说谢谢。 回想起当年的那一幕,潘文启说,作为外地来的打工者,内心深处总有抹不去的自卑和忐忑。给那个农村妇女让座后,他相信她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温暖。 潘文启说,让个座并不亏,也会得到“回报”。后来,妻子怀孕了,每当挺着大肚子去挤公交时,总会有人迅速让座;而当他抱着胖乎乎的女儿站在公交上时,也会有乘客请他坐下;当年迈的父母来贵阳游玩时,在公交上也会得到乘客们的照顾。 这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让潘文启这个外来的打工者,心里感动异常。潘文启很喜欢文字,10年前还在本报发表过文章,闲暇时,他会给社区的报纸投投稿。他的想法很简单,他说,年轻人也会有老去的一天。现在给别人让座了,将来也一定有人给自己让座。这是一种“行善”的投资,总会有“回报”的。 司机:一路见证文明 40多岁的汪国飞是贵阳2路公交车的驾驶员,当了23年的公交司机。作为一个老驾驶员,他见证了贵阳公交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 汪国飞记得,1989年,他刚开始开公交车时,车少人多,票价从4分、7分到1毛钱不等。但在他的印象中,却有很多人为了一个座位,争吵甚至打骂。更有甚者,就算只有两三站的路程,也在“抢”座位。汪国飞说,那时的他扮演的不仅是公交司机的角色,还是一个“劝架员”。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乘客,真的是在‘挤’公交。”汪国飞说,现在的乘客大都遵守秩序排队。但在当时,抢位置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直接从窗子翻进公交里;有的将包包从窗子扔到座位上;有的一个人冲上车占几个位……老人“估到”让年轻人让座,年轻人又说凭什么自己要让出座位,“那时候经常为这些现在看起来啼笑皆非的小事吵个不停,甚至还会打得头破血流。” “到2000年以后,让座就很普遍了。”汪国飞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素质也提高了不少。 汪国飞笑着说,现在的贵阳老人出门都坐公交车,哪怕人再多也不怕,因为他们都清楚,他们上车后一定会有人让座。 让汪国飞感动的是,如果车上一位70多岁的老人有座位,但一旦上来一位80多岁的老人,那么70多岁的那位必定会让出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