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龚世煊摄 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央寄予贵州的殷切希望,也是现阶段4000万贵州儿女激情奋斗的“中国梦”。 如何书写一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贵州答卷”?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贵州的要求上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探索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和体现贵州特色的全面小康之路,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解放思想点燃激情 同心实干后发赶超 2012年4月,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具体要求“到201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0个县(市、区)实现全面小康”,吹响了同步小康的冲锋号。 同年11月召开的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把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贵州省委指出,实现贵州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梦”,要靠解放思想去推动,去点燃每个人的激情和自信。 贵州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近年来,创造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的“贵州速度”,拉开了奋力爬高的序幕。过去5年,贵州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了一番以上,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排位上升到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753元,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4.9%。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40万人,8个县、194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成绩显著,但任务依然繁重,贵州丝毫不敢懈怠。未来5年,贵州将着力构建包括特色产业、现代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发展、公共服务、动力支撑以及生态安保在内的六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特色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和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等“5个100”工程,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打好重点发展平台,为同步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自我加压确保同步小康“不含水分” 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催生小康自信 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就是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 同步小康,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同步小康创建工作中,贵州结合省情,提出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即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全面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的“三个不能代替”,通过同步小康创建,切实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民生得到改善,人们感受到巨变。 “三个核心指标”,即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贵州省有农村贫困人口上千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成以上。面对差距,贵州唯有自我加压、奋力追赶。 核心指标的目标值是以县为单位设定的最低标准,对发展困难县来说是一个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标准。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出号召,要求贵州广大干部群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以干事创业的实绩造福于民,全身心投入到同步小康创建的工作中。 贵州县与县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据初步测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县与最低的县相差40多个百分点。坚持“三个不能代替”,贵州从实际出发,用一个较高的目标推动各县(市、区)特别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县(市、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贵州将引入第三方调查检验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努力建成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 以县为单位推动创建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2013年1月12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一场以县为单位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在黔中大地迅速展开。 对贵州而言,以县为单位推进全面小康,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体现贵州特色的路径选择。贵州将有针对性地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整体上客观反映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贵州依据各县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分类分期有序推进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突出县域经济“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鼓励发展先进县率先达小康,支持发展中等县尽快达小康,帮助发展困难县如期达小康,使县县达小康的目标更有针对性、步骤更有可操作性。 贵州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出了培育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提高民营经济比重、统筹谋划县域空间布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和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等6个方面的任务。通过省直管县试点、“撤乡建镇”、“撤镇改办”等探索实践完善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县域功能和发展活力。 贵州省明确,从2013年起至2020年,对全省88个县进行监测考评,每年发布各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监测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