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40的白云氟化盐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胡明,因公司停产已“下岗”三年。在白云区政府的帮助下,通过项目引进,白云氟化盐有限责任公司得以“起死回生”,胡明又重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和胡明一样,200余个曾经一起共事的工友,因公司重获新生,生活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1991年,白云区国资公司、贵州铝厂共同组建了白云氟化盐有限责任公司,除了为蒸蒸日上的贵州铝厂生产配套产品,公司还肩负着解决“征地拆迁户就业”的任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征地拆迁还没货币安置这一概念,一般给予少量的补偿金,再设法替每一户解决一人就业。”胡明回忆说,20岁那年,他高考失利后准备再战一年,但适逢拆迁有机会进白云氟化盐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那时,进厂当工人就成为“国家的人”,是“跳农门”的好机会。在母亲的坚持下,他放弃了再次高考的想法,进厂当了一名工人。 当时,与胡明抱着同样想法的人共有80人,对于能得到进厂上班这样一种补偿,他们非常自豪:“在厂里上班工资可达800元,而公办教师也就400元的工资,这是让很多人羡慕的事。” 匆匆数载,时过境迁。像全国多数区属企业一样,白云氟化盐公司也因体制僵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2008年,又一次改革失败后,氟化盐公司宣布全线停产,一时,235名职工的工资没了着落,他们以“没按时缴纳‘五险一金’、拆迁标准前后不一”为诉求,走上群体性上访之路。 “这是一件属于社会转型中的信访‘骨头案’,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工作日就能解决的。”白云区委副书记刘继东说:“但新官要理旧事,群众合理诉求不能够回避,白云区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 再三思考后,白云区决定用“项目带动”来化解这个历史遗留问题——2011年1月24日,贵阳西部化工市场有限责任公司与白云氟化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资组建“贵阳西部化工物流配送中心”,前者以资金入股70%,后者以土地、厂房、设备入股30%,新项目要全部接受并妥善安置氟化盐公司的待业职工。协议一签,氟化盐公司的200多职工终于吃下了定心丸。 “白云区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在‘三路三片三园’开发中,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还将用项目来化解遗留问题,尽量让利于民,等新项目取得效益,群众手中有钱了,矛盾自然能化解。”刘继东说道。 记者离开氟化盐公司时,胡明与另外16名同事正在值班,他们有个共同的愿望:项目能早日投产,让同事们都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本报记者杨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