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同时,引导群众组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抱团发展产业,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农户单一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们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让农户利益最大化。”洋溪镇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政道出了当初创办合作社的初衷。 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2010年11月成立时只有社员15户,茶叶基地还不到500亩,通过2年多时间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拥有社员171户,茶园2304亩,还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如今,合作社变成了农户的“自动取款机”,便民利民的“绿色银行”。 社员罗时军去年茶青收入6万余元,合作社二次分红6000余元,通过合作社创收达7万余元。 他说:“是合作社帮我解决了技术 难题,让我的茶青销售无后顾之忧。”“只要交100元以上股金,茶园纳入合作社基地,就成为社员。 合作社把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扩大基地规模,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物资采购,统一茶青收购、加工、销售,最大限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群众收入,社员还能在年底参与二次分红。”合作社加工厂厂长何仁虎说。 产业集中抱团发展,不仅能让群众参与产业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今年,洋溪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已付出茶青款150余万元,辐射双龙、新阳、冷水等14个村,带动群众280余户近2000人增收,实现户均增收5000多元。 正忙着交售茶青的冯海艳告诉笔者:现在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合作社采摘茶青一天能挣到100多元,还可以照看老人和小孩。 该镇组建合作社,把零星的 生产资源聚合了起来,把剩余的劳动力利用了起来,把农户怀揣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实现了抱团致富。 采取同一模式的朗溪镇的食用菌基地,菇农们正忙着采摘鲜嫩的黑木耳,有的忙着在明媚的阳光下晾晒,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天气转好,黑木耳长势喜人,这回应该有点赚头了!”朗溪镇净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田兴华一边把鲜嫩的黑木耳装上三轮车,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以前是亏的?”笔者问道。“是呀!去年通过加入合作社发展食用菌,已经把亏损的都找回来了!”田兴华告诉笔者,2011年,他独自投入资金20多万元发展了10万棒食用菌。缺乏技术,没有稳定的销路,亏损比较大呀!自去年开始,朗溪镇从浙江省引进了食用菌商客,按照浙商入股资金51%、菌农入股资金 49%方式,筹资345万元组建了净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领朗溪村、孟关村102户菌农发展了150万棒黑木耳。 有了合作社引领,田兴华看到了希望,他筹资10万元入股合作社,并成为了合作社的理事。他说:“合作社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有固定的市场,还可以在食用菌基地打工,每月收入可达3000元。”在年底,净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按照入股资金的70%进行了分红,102户菇农共分红利126万元。田兴华分得红利7万元。 该镇组建合作社,为群众减轻了市场风险,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到“抱团”对接大市场的转变。 合作社组织作为该县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的根本途径,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截至目前,该县已注册登记茶叶、养殖、食用菌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216个,社员总人数20266人,注册资金10949.5万元。(吴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