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黔西县以坝区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八要素”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狠抓坝区建设。黔西县将坝区建设作为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重点打造,建坝区49个,其中,省级样板坝区2个、达标坝区12个,坝区总面积10.34万亩,主导产业涉及香葱、大葱、辣椒、南瓜等蔬菜作物及烟叶、草莓、花卉等。2019年,样板坝区产值达1.2万元以上,达标坝区产值达8000元以上,坝区建设,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进程。 精准产业选择。黔西县把蔬菜、经果林等种植业及畜禽养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重点培育,常年蔬菜种植面积38万亩左右,食用菌0.8万亩左右;现保存的主要经果林品种46.92万亩,茶园2.06万亩;累计种植中药材7.89万亩。常年生猪出栏39万头、存栏37到38万头,牛出栏2.3万头、存栏14到15万头,羊出栏1.9万只、存栏2.8万只,家禽出栏320万羽、存栏300到310万羽。 强化培训农民。采取“志与智”双扶的模式,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课堂教学、现场实训等方式,开展农民培训。据统计,仅扶贫办、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每年开展的各类技术培训就达1.5万人次以上。 狠抓技术服务。2020年,整合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技术人员153人,按照乡镇实际产业布局和技术人员专业特长,实行“双向选择”,加强对乡镇结构调整、示范样板点建设、300亩以上坝区、村社一体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同时,组建刺梨、蔬菜、茶产业等11个产业技术专班,强化产业技术服务。截止目前,开展技术服务上千人次。 落实资金筹措。2014年以来,黔西县争取财政扶贫资金3.2亿元,投入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业及畜禽养殖业。协调和帮助龙头企业争取“农保贷”1070万元、农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及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等资金1.28亿元、财政扶持资金1907.8万元,帮助龙头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抓好组织方式。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推广“公司+村社一体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抱团发展。培育村社一体合作社363个,实现了村村及坝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省级9家,市级17家,涉及水果、畜牧、蔬菜、中药材、茶叶等产业。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商标注册、产品质量认证、品牌创建等工作,农产品143个获无公害产地认定、70个获无公害产品认证、5个获绿色产品认证、15个获有机产品认证,5家农产品生产企业获有机认证。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黔西县黑霸乌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7家公司获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品牌。 抓实产销对接。建动物交易市场2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50多个;成立黔西县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打造同心电子商贸城、四季电商中心等电子商务龙头运营平台;组建县农产品销售专班,积极开展农校、农超等农业产品“七进”工程。全县从事电子商务销售本地产品的企业或个人达85家,电商合伙人180多人、农产品营销队伍上百人,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创新利益联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反租倒包、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实现100%贫困户加入合作社,100%的村建立合作社,100%的合作社有龙头企业带动。 夯实基层党建。建村社一体合作社363个,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村级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实体化运营,所有贫困群众参与村级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实现抱团发展。 产业兴则百姓富,通过产业发展,黔西县开启了脱贫攻坚“加速度”,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32539户129433人减少到2018年末的2937户784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3%下降到2018年末的0.93%。2019年末,剩余2937户7847人全部实现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