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之窗讯 近日,贵州省社科院发布《贵阳市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报告》称,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社区社会组织,由于欠缺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处境略显“寒酸”。 所谓“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指社区居民志愿组成,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目的的非营利性、互助性、民间性、志愿性组织,例如茶室棋牌室、业主委员会、养老服务组织等。省社科院研究人员在2011-2012年期间,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对贵阳市社区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居委会进行调查,并对有关管理部门和部分社区及社会组织进行了访谈和跟踪调研。调查结果实际覆盖贵阳市309个城市社区,其中共有城市社区社会组织4527家,每个社区平均14.9家。 调研指出,在缺乏经费、社区服务条件有限等显性困难的背后,贵阳市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存在着潜在的体制性困境:“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严格的管控使得大量社会组织的合法性面目模糊,阻碍了它们获取资金等资源的途径,无法获得来自政府的资助,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资助。 同时,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大多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要么是多头管理而又彼此缺乏沟通,相互之间不易形成协同合作的契机,甚至造成管理混乱,使得社会组织无所适从,效率受限;要么是名义上都管实际上都不管,相互观望相互推诿。 专家建议,社区社会组织应尽量避免行政色彩;多建立本社区需要而又缺少的社会组织;,切实降低合法化门槛;多元化途径筹措资金,缓解经费困难。(本报记者胡颖) [调研报告解读] 九成以上组织微收入 贵阳市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成员规模总的来看都不大,每个社区平均有4.9家10人以下、4.1家11-20人、2.8家21-50人,1.1家101人以上的社会组织。 由于尴尬的法律地位、欠缺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纠结的管理体制,贵阳市不少城市社区社会组织都收入低微。2010年,34.9%的社会组织没有资金收入,60.6%收入小于1000元,24.8%没有发生支出,55.6%支出小于1000元。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社区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障碍。 专家指出,由于许多社会组织没有正式充足的会费收入,没有合乎法规的经营性收入,导致要么无法正常开展活动,要么靠基层政府及居委会偶尔给予的象征性补贴,或者靠成员临时的少量凑钱,甚至是由负责人自掏腰包为大家服务。 过半组织未注册备案 《报告》指出,社区社会组织最多见的是由社区发起,其次分别是由政府和群众发起。社区居委会调查表中提供了成立时间的社会组织合计有1616家,其中2000年以后成立的有1327家,平均每年成立13家。而2010年以后的两年内成立的就有227家,平均每年成立100多家。 统计结果还显示,来自社会组织的372份有效回答中,有207家、占55.6%的社区社会组织未注册也未备案。专家指出,这些组织之所以未注册,主要由于管理意识及注册备案制度上的不到位,致使一些由社区和政府发起的社会组织也出现这方面的疏漏。严格意义上讲,过半社区社会组织的存在是不合法的。注册备案不足严重制约了政府对其监管与扶持,也成为社会组织自身获取资源的障碍。 组织负责人多源于任命 调查还显示,社会组织负责人产生途径的民间性不强。374份有效回答中,负责人产生方式最多的是组织成员选举或推荐,共142家,占38%;其次是政府、社区或业务主管部门任命或推荐,136家,占36.4%;由组织创始人自然担当,占17.1%;创始人推荐,占5.3%;其他形式3.2%。 专家称,社区社会组织的组织形式普遍比较松散,负责人的权威是传统型或个人魅力型,而不是法理型权威。比如,接班人模式,即新负责人由前任推举或指定;也有默许式,起初没有明确负责人,但那个最积极和有才能的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共同点是,负责人必须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且在业务上也是精英,并且得到政府部门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