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蹲实驻·频出新招·助农致富 ——省政协机关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二三事
基层群众要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钱用、有水喝、有学上、有火烤、有医院看病以及逢年过节有肉吃、有酒喝……是为“十个有”。 2013年贵州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全面启动后,省政协机关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在挂帮联系重点乡镇——毕节市七星关区千溪乡、朱昌镇把“十个有”作为挂帮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帮助协调有关部门促进有关项目或事项的落实,真心“为老百姓想,为老百姓做,帮助老百姓赚钱”,以工作实绩彰显省政协机关干部作风。 尽力,“七彩鸡”养殖项目 “有了‘七彩鸡’养殖项目,我家明年就可以进入小康行列了!”5月15日下午,毕节市千溪乡法琅村村民朱家康参加完省政协机关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举办的“七彩鸡”养殖培训班后,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2012年法琅村村民樊根铭自筹资金3万余元尝试养殖“七彩鸡”,以30元每只脱温鸡的价格购进鸡苗600只。但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不了解“七彩鸡”的特性,造成150只左右的损失。樊根铭便以100-120元价格卖掉250只,保留200只作为种鸡进一步发展。但是他对“七彩鸡”孵化技术仍然一知半解,如果不能完全掌握“七彩鸡”孵化技术,孵化过程可能受到严重的损失, 为此樊根铭一筹莫展。 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迅速实地调研、查找资料,联系贵州新枫养殖厂帮助解决樊根铭实际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工作队发现“七彩鸡”养殖项目是一个非常适合千溪乡发展的项目:一是风险低。“七彩鸡”是野生禽类,可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能耐46℃的高温和零下32℃的严寒,抗病力特强,不易得鸡瘟,投资可靠保险。二是易养殖。饲养与家鸡相似,食量只有家鸡1/6,主食五谷杂粮;用简易网棚饲养,一人可养3000只;三是销售广。“七彩鸡”是野味,人人喜欢,酒家饭店需求与日俱增。预计10年内难以满足市场;四是见效快。一只山鸡出壳养95天体重可达1.5kg,料肉比3.5:1成本不超过10元,即使按家鸡的价格出售,仍有较高利润。目前,市场售价在35元每斤。种山鸡6月龄产蛋,年产蛋120—150枚。开始产蛋几个月就可回收投资成本,是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 为此,工作队经过认真讨论,确定了先大力扶持有一定养殖经验的樊根铭,再由其带动其他村民发展“七彩鸡”养殖这一思路,并向省政协办公厅汇报。 这一项目得到省政协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李月成大力支持。李月成在省政协办公厅副巡视员、工作队队长李安立的陪同下,多次到挂帮联系重点乡镇调研,指示由工作队牵头将千溪乡法琅村做成“七彩鸡”养殖村。为此,省政协办公厅先后协调资金购买了2台孵化机和1台发电机赠送樊根铭。省政协常务副秘书长、机关党组副书记肖向阳,省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石超、王晓林,省政协机关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胡志光,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主任刘晓、提案委专职副主任陈卫国、人资环委专职副主任赵鹰、港澳台侨与外事委专职副主任李又平,省政协办公厅副巡视员刘先庆等也先后到“七彩鸡”养殖场调研,鼓励樊根铭把项目做大做强,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工作队多次到贵阳新枫养殖场商请厂长唐宗仁到千溪现场指导和授课,以确保樊根铭掌握“七彩鸡”养殖技术,确保第一批幼鸡顺利脱温,并组织有兴趣养殖“七彩鸡”的村民一同参加培训学习。3月15日下午3时,毕节千溪乡法琅村“七彩鸡”养殖培训班顺利开班,贵阳新枫养殖场唐宗仁厂长授课,参加培训农户达到50余户。通过培训农户基本掌握了“七彩鸡”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并对“七彩鸡”养殖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倾力,红缨子高粱种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这首悲壮的《松花江上》歌曲,听来让人心潮澎湃,也让记者依稀觉得高粱只有北方才能种植,然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省政协机关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千溪乡法琅村村民发展红缨子高粱种植,并联系收购渠道,助力村民增产增收。 工作队驻法琅村科级干部叶争,这个壮壮实实的小伙子在深入调研中了解到,法琅村位于千溪乡西南部,海拔1450至1800米,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由于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境内山多地少等原因,导致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大多数农户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经济效益每亩700元左右。 在调研基础上,叶争积极寻找符合法琅村自然环境的种植项目,根据毕节金沙、遵义习水等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发展种植项目的经验,确定了发展红缨子高粱的种植思路,该思路得到了李月成的首肯和支持。 种植思路确定后,精明强干的工作队驻村处级干部龙登华和叶争专程到遵义金沙、仁怀等县市进行实地考察,联系仁化高粱办采购种子。同时,叶争还联系了茅台镇酒企收购红樱子高粱,与种植农户初步达成收购协议。据测算,红缨子高粱每亩种植成本为140元,按市场价每斤3元计算,每亩高粱产量500斤至800斤,产值可达1500元至2400元,纯收入1360元至2260元。为了准确掌握高粱种植技术和效果,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目前已在法琅村选择6户农户开展100亩红缨子高粱试种,其中海拔1400米的1户农户试种50亩,其余分布于海拔1450米、1500米、1550米、1600米、1630米的5户农户各试种10亩。为来年发展红缨子高粱种植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让广大群众放心种植,李月成表示,如高粱亩产值低于700元,省政协机关将予以种植农户适当的经济补助,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助力,残疾村民脱贫致富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省政协机关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员在挂帮工作中,用真情诠释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 工作队驻双堰村科级干部、外秀内慧的李储向记者讲述了与困难群众结对子、交朋友中遇到的这样一个情况: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第七组村民赵华,家有五口人,他双腿残疾,几十年饱受着病痛的折磨,但他没有放弃“一家之主”的重担,拄着两支拐杖仍然忙活在田间地头;做着小本豆腐业生意,挣钱让三个孩子读书升学…… 李储并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她在走访到赵华家中时,看到的是一间小破屋、一张小板凳、一口大锅、一张方桌、几个圆箩,设施简陋却干净明亮。赵华的妻子正双手不停地在包裹豆腐放进箩筐。而赵华一手握紧拐杖,一手托起箩筐不时颤抖地往胯骨上抬,“小心点,等会我包完豆腐再来抬,万一弄掉在地上,今天的豆腐又白做了……。”赵华妻子连声嘱咐。李储说自己在原地再也站不住了,奔上前抬起豆腐筐搬送到三轮车上,嘴里不时催促着赵华家:“快点、快点,晚了送到毕节市里就赶不上早市了。”而当时自己眼里噙满了泪水,不知道是同情,是感动,还是有一份责任…… 记者也在采访中得知,赵华家一天要做120斤黄豆,残余豆渣350斤。2012年底,省政协机关组织处级干部蹲点双堰村开展帮扶工作,第五支部出资1000元买了两头猪给赵华家并指导利用豆渣做饲料,发展养殖业,但每天350斤豆渣除了喂饱两头猪以外,还要丢掉近280斤豆渣,原因是没有钱买猪仔来喂。群众的疾苦、老百姓的渴求牵动着李储的心,利用豆渣降低养殖业成本,通过养殖业再带动豆腐产业发展,从而扩大规模,做强产业,不但能让赵华家脱贫致富,还能解决周边贫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李储的这个想法得到省政协办公厅领导高度重视。4月23日,李月成带队到双堰村调研“帮联驻”工作,特别安排要到身残志坚的赵华家看望并座谈,在听取工作队驻村干部汇报驻村工作情况后,李月成特别针对赵华家的实际情况,指示工作队驻村干部协调有关部门对其考察论证,通过调查论证后,省政协办公厅将会想办法协调部分资金帮助赵华发展养殖业。 通过工作队驻村干部的努力牵线搭桥,4月28日,在毕节市牧科所大力支持、企业家慷慨捐资三万元的情况下,六头红毛种猪(一头公猪、五头母猪)及猪预防疫苗“走进”了赵华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