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贵阳之窗

贵阳之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贵阳 贵州 金阳
贵阳之窗 贵阳之窗 行业 教育 查看内容

教育入码,将加快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2021-5-14 10: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256| 评论: 0|来自: 消费日报网

  教育不仅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也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数字技术的崛起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正全方位、加速度推进教育变革,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教育行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革命,促进教育行业驶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样态的变革、教育机会的拓展、学校空间的重构和学习模式的更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进入重要机遇期。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持和引导。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构建一体化的 “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2020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统筹部署。

  如何赋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全球二维码扫一扫组合专利技术发明人徐蔚在他编著的《码链新大陆物格新经济》一书中,结合他创立的码链思想、技术应用,阐述了码链在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

  我国教育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大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议题从未停过,但却总是知易行难。当前我国的教育与人才的状况,是“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

  徐蔚认为,物不能尽其用体现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二线比三四线城市的优秀师资多得多;东部和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要多;优秀教师的成果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没有信息化,或者没有得到统一的管理,使得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共享。

  以小学教育为例,根据工信部网站发布的2019-2020学年初全国各地小学专任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情况(总计)来看,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共划分了五个等级,分别是研究生、本科、高中,及高中以下。从整体来看,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占比最高的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其中北京达9·46%。西藏和贵州最低,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占比不到0.3%,也就是说每1000名小学教师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不足3人。研究生学历占比最高和最低省份相差近6倍。本科毕业的教师占比最高的是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天津,占比都超过75%,排名靠后的广西、海南,比例在4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各省市之间小学阶段的专任教师学历构成有着很大的差别。可以说,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了当下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由于教育资源差异分化,导致了很多地区实行了统一划片上学制度,人们竞争优秀学校的学位,其激烈程度,透过“学区房”可见一斑。教育资源不均还衍生出了篡改学籍、篡改户口本、学籍信息不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

  徐蔚认为,人不能尽其才,原因在于不能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而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发挥所长或所喜。而实际情况则是:同班的学生受着同等的教育,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最终确实会有成绩的差异,但也只能说明学生的努力程度不同,也许还有智力的区别,或单纯只是喜欢与否的问题。但以此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显然是对“人才”有所误解。由于评判人才的标准以成绩论高低,导致所有人都热衷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一张学位证书的选才标准也让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时,伪造证书、学术、论文造假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而名人也不例外。

  教育入码,让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驶上快车道

  徐蔚创立的码链思想来自于“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东方哲学,是人类碳基文明如何面对机器硅基文明挑战的指导纲领。码链的扫码链接是帮助人类构建从三维世界映射到四维世界的“数字人网络的世界”,体现“以人为本”。

  在传统世界中,是以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依赖的是电脑,通过IP进行接入,而在码链构建的数字世界当中,则是以数字人作为基础的单位所组成的,人类所有的行为和社会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扫一扫连在一起,这样,我们就具备了把所有人类社会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中,教育是发展最慢的领域,它仍试图保留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

  数字化教育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随时随地连为一体。

  具体而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数字化,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利用科技化的手段,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到比较好的优质教育,让学生的学习更进一步。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二是对学生成绩的跟踪。数字化带来了一种更实用的方法来跟踪学生的表现。科技可以在捕捉学生作业细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老师和家长监控孩子的进步情况。

  三是赋能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进行交互,有利于因材施教。一对一辅导是个性化学习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但费用较高,而向数字化转型可以近似于一对一辅导,同时还可以为教师腾出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例如,学生佩戴御空眼镜上课,就可以根据同样的教材,但是依据老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出具不同的讲课内容,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因材施教”的效果,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或许,分级多少类,每一类如何因材施教,可以成为今后评价“特级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是通过数据分析改善结果。学校可以利用分析来跟踪学生的表现,并改善结果。通过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技术收集的数据,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需要什么。因此,需要物联网在真实场景来接入,而非互联网的虚拟IP接入。

  五是培养协作式学习。借助于物联网联网,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等多种形式参与学习当中,这样不仅利于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对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数字化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无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数字化转型为教育行业变革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打破了优质师资资源跨越校区空间的障碍,惠及更多学生,而且还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培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做什么?

  标准化,将宝贵的教师经验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教学流程和模板化教学模块,缩小教育差异。

  游戏化,将游戏化感受赋予教学实践,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提升学习体验。

  智能化,用科技手段取代重复性工作。

  数字化,用数字化文件取代纸质文件,分散上传,云端存储,集中管理,智能分配,随时搜取。

  数据化,自动收集数据形成报表,数据可视。

  徐蔚告诉我们,码链体系的透明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适用于学生征信管理、升学就业、学术、资质证明、产学合作等方面,对教育就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我们还可以可以通过该体系应对教育行业中的很多挑战,比如数字认证、多步骤认证、识别和转让学分,以及学生支付交易等等。

  教育入码,可实现物尽其用。分布式存储让每个节点都可以上传资料,每个教师都可以在属于自己的二维码上发布、更新自己的教学材料以及提供在线辅导和习题讲解等服务,资源丰富度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教育入码,可实现人尽其才。首先:建立完整的学习历程档案。通过码链可以完整地记录用的个人学籍信息、学习程度、学历证书,甚至是学业成绩、出勤率等信息的记录‘这些信息将如身份证一样,作为个人的评判依据。其次:除了学习学术活动以外,还可以记录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无论是自学、培训、竞赛、实习还是社会活动,甚至学生平时的表现也可以成为记录的对象。因此,可以记录到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这都将成为学生的资质证明,从中也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一个评价。

  而且借助码链网络对人才进行评判也不局限于教育机构,“自学成才”也将会受到更多的认可。这对求职和企业招聘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便利和可信的凭据。

  通过码链,还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在逐渐完整的学生信息系统下,或者通过一对一了解学生的情况下,由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喜好、学习方式等信息对学生进行详细的用户画像,为其匹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课程,“为兴趣而学”将不是一句空话。

  教育入码还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资源,打击伪造学历、证书、论文造假,甚至可以重新定义人才。

  在码链教育体系的模式下,“自学成才”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得到认证后,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三点一线的学园生活,这将是对传统教育机构的一种威胁和颠覆。

  当前,数字化推动创新变革的浪潮已势不可挡。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提速,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入运用,随着数字化转型与教育科技的兴起,教师的教学、评估、甚至教室物理环境的布置,都将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人类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码链,作为一门新学科,一门新知识本身,也将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最新聚焦

    LOGO下载|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 本站仅为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网友投递或发布,本站对内容真实性不负任何保证,请网友自行查别。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黔ICP备16010202号-1  Powered by Discuz!X3.2 Licens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