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李女士有个习惯:每年都会定期清理自家的药箱:把过期的药扔了。这个时候,她都会感叹“太可惜了”。 李女士家的这一情况,在城市家庭里并不少见。她说,10多年前上医院看病,医生经常开小包装纸袋药,手工填写服用量和次数,只开一两天的药量,吃了再开,一点不浪费,现在上医院,再也找不到纸袋药,往往一开就是几大盒。 据了解,上月上海传出消息,将在公立医院推行基药简包装,去除豪华包装药盒。有评论认为,简装药推行抑或是纸袋药的重新回归,尽管只是医院诊疗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细节,但它却是新一轮医改攻坚的缩影。 ■医生: 不卖小包纸袋药 既省事也能赚钱 记者近日走访贵阳市的4家公立医院,其中一家医院的宣传科负责人见记者来访,随后表示:“简包装、纸袋药是个敏感话题。”与这位人士一样,记者走访的每一位医生或者该行业的专家,对此类话题均显得“敏感”,甚至要求对谈到的内容不作署名报道。 一家三甲大医院的药剂科负责人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纸袋药逐步退出,其中一个因素,是国家为了控制使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对药品包装有了更严格的规定。这位负责人说,药品采用了小剂量包装,医院照样可以打散后,以纸袋装药的形式开给病人,不过大多医院后来不这么做的根源,不仅是图省事,更是为了追求利润——卖药越多,医院的收入也就越多。 “现在的常用药也不全是大包装,小包装、简包装的也不少。”这位负责人说,上海推行药物简包装,旨在降低生产方成本,降低药价,可以看作是医药改革的一个步骤。 ■医院: 以药养医多年 多是“迫不得已” 据一家省级医院宣传科负责人介绍,过去,公办医院的经费由国家全额拨款,大多数医院不会过于追求利润,“那时候的医生看病,就是对症下药,该用啥药就开啥,该多少就多少。”后来,国家对公办医院的投入逐渐减少,到现在是按医院床位数拨付。以三甲医院为例,一个床位一年给1。3万元,1000个床位就是1300万元。对一个有一千个床位的医院来说,这1300万元的财政拨付,至多能管两个月的工资。 “医院的收入,绝大部分靠病人的药费和检查费。”另一家大医院检验科负责人说,检查费是医院主要的创收来源,但成本很大,例如一台CT透视仪价值500多万元,检查费一般是200多元,即检查2万次才能收回成本。而且,CT透视仪的使用期差不多也就是5年。 某医院内科负责人也说,医院靠药和检查挣钱,一是政府财政支持微薄,二是因为医生护士的诊疗护理服务不值钱。不说普通的医务人员,就算是全省一流的专家,挂号费最高的只有贵医附院的专家门诊——50元,其他医院和普通医生一样,6元或10元。 “医、药价值倒挂,促成了以药养医的现象持续了这么多年”。该负责人说。 ■省厅: 今后3年怎么改 要等卫生部部署 贵州一位医疗卫生体系的专家认为,以药养医,是医院开大处方,同时便宜药失踪的根源,只有医药分开,以政府财政支持和诊疗费作为医院主要收入,才能解决问题,让群众享受到廉价、合理的医疗服务。国家确定了这一思路,正在准备攻坚破难,但是,医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工程,要确保成功,中央的顶层设计得考虑周全,符合实际。比如,诊疗费提高到多少合适?群众是否适应?医药分家后,公立医院职工的收入是否下降?药品价格是否会缩水?这些都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 记者从省卫生厅新闻办获悉,目前省卫生厅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正在北京参加卫生部关于医改的专题会议。“今后3年具体怎么改?我们正等待卫生部的安排部署。”新闻办负责人说。 相关阅读: 久病成医 患者自己开药 如今,直接上药店买药的市民远多于先上医院的。一位在药店购药的顾客说,上医院麻烦,药还开得多,“不过,这得自己懂一些才行,不能光听营业员的,她们推荐的多是贵的。” 市民孔女士对买药治病也琢磨出一套经验。她说:“从小到大,上医院多少次了,我也知道了常见的感冒腹泻等病得用啥药治:风寒感冒用速效感冒胶囊,配上姜汤和热水泡脚;风热感冒就吃双黄连,多喝水。拉肚子嘛,更简单!直接喝醋就得了,或者生嚼两瓣大蒜,立竿见影! 孔女士说:“如果病重非得上医院,除了住院和输液,医生开了方子,我直接拿方子到外面的药店买。” 相关链接: “十二五”力争革除“以药补医” 1月上旬,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争取“十二五”期间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今年将在全国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北京试点医药分开 中新社等媒体日前报道,今年北京将拿“以药养医”开刀,实施医药分开。此次改革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医院的收入结构:即原来依靠政府财政补贴、药费、医疗费的三个渠道变为两个渠道:财政投入和诊疗服务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