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政府市长赵风楼
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承德12月17日讯(记者 李远 郑艳英
肖景阳):作为京津生态屏障地区,承德市一直致力于如何搞好发展和生态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多年来,承德市坚持不懈的努力,千方百计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提高绿色产出率,实现了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三方面的共赢。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赵风楼市长认为,“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党中央更加注重生态和谐、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美丽中国”包括两个价值维度,一个是自然环境之美,一个是人文精神之美。总体来讲,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整体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经会发展“齐步走”
多年来,承德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打生态平牌、走特色路,积极寻求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富裕百姓的结合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殷实富裕但环境恶化不是生态文明,绿水青山但生活贫困也不是生态文明。”赵风楼市长说,承德所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承德市要紧紧围绕“绿色崛起”这一核心任务,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强市与富民的关系,坚决走出一条未经高碳沉淀、直接进入低碳时代的跨越发展之路。
赵风楼市长表示,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转型发展,承德市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区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承德市将按照“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5+2”现代产业体系,走绿色发展之路,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绿茵围绕、碧水环城、古木林立、阡陌从横……是承德市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紫塞名城的清新气息。承德市有着紧邻京津、背靠辽蒙、一市连五省、直通三大港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境内有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生态优势已成为其最宝贵的资源。承德市拥有华北地区最优异的环境质量,林地面积达到3310万亩,占全省44.7%,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达到55.8%,被誉为华北的“生态绿肺”和“天然氧吧”,是华北地区夏季避暑、冬季躲雾、春季赏花、秋季观景的首选之地。拥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安全地位,年均向京津供水29.4亿立方米,占承德水资源总量的79.5%,全市森林、草原、湿地每年向大气中蒸发3842.5万吨清洁水。经年吸收二氧化碳1105万吨,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109万吨,释放氧气807万吨,有效过滤了大气,阻止了风沙和扬尘,为确保首都生态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200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市建设以来,承德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实施了生态防护林建设、污染源治理、节水体系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10个方面256个工程项目,总投资296.3亿元。2008年被环保部列为全国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森林公园10个。地处京津上风上水的特殊地理位置,承德市是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是“京津水源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和“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肩负着为京津阻沙源、蓄水源的重要任务。
推动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共赢”
赵风楼市长称,承德市不能走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生产转型、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同时,让广大游客和群众能够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拥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如何处理好构筑京津生态屏障与增加老百姓绿色福利的关系,承德市提出既要为京津构筑生态屏障,又要为当地建设“绿色银行”。据赵风楼市长介绍,承德市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屏障与生态产业一起抓,立足打造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首都休闲农业观光养生基地,全力推动保护生态与农民增收“共赢”。坚持把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作为实现山川秀美的重要途径,科学编制《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坝上防风固沙林、北部水源涵养林、中部水保经济林、南部经济林的总体目标。把大力发展经济林作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基础产业,把提高绿色产出率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兴市富民的重要任务,积极培育林果加工、生态旅游、中草药种植、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255万亩,其中有机食品基地达到145万亩,人均林地占有量达到10亩,人均拥有1亩经济林。力争到2020年,农民人均3亩以上经济林,为全面达到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共赢”。把提高生态文明普及率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兴共荣的关键之举,努力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引导绿色消费,改变生产方式,构建和谐文化,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全市人民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各个方面,营造人人热爱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生态建设、人人维护生态成果的良好氛围。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实现“同城化”发展
赵风楼市长表示,坚持“服务京津、借力京津、融入京津”的理念,构筑生态屏障,推动互利发展。作为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承德在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研究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坚决不上影响京津生态环境的项目,打好“工业污染、燃煤削减、机动车尾气污染、扬尘污染和油烟排放”五大治理攻坚战,继续保持华北最优、独具魅力的生态环境,持续增强为京津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牢牢抓住北京功能疏解、产业转移、企业外迁的机遇,做好京津合作文章。打造承接北京公共服务设施疏解的先行区,集中建设承接教育、医疗、文化、科研等公共服务设施疏解的基地;打造承接北京高端产业要素转移的聚集区,深化与央企京企合作,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支撑承德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打造承接北京高端人群休闲消费的生活区,发挥自然生态优势,优化空间布局,提高承载能力,为北京高端人群提供一个优越舒适的消费环境和生活环境。以打造首都卫星城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做“精”老城区,做强南部新城,做优北部新城,建设生态、宜居、宜游、宜业城市,不断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京沈高铁、津承铁路、承平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环首都三县与北京公交对接,构建一小时交通圈,实现与北京“同城化”发展。
“绿色崛起”实现生态与产业和谐共存
对承德市来说,生态是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本,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实现“绿色崛起”是承德的必然选择。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承德来说无疑是把“双刃剑”,即是承德未来发展的一张“金字招牌”,也是对当下产业结构问题的一种考验。
赵风楼市长表示,承德市经过科学论证,明确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服务、钒钛制品、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六个千亿元产业,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
在下一步的产业发展道路上,承德市将依托自身历史文化底蕴,把文化旅游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保护和利用好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等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打造温泉滑雪、康体保健、育幼养老、节庆会展等一批文化旅游新兴业态,实现由一季游向四季游、景点型向产品型、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充分发挥“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山楂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有机奶都”等主导品牌以及国光苹果、京东板栗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影响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瞄准北京高端消费市场,叫响“绿色、有机、安全”品牌,打造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
在资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承德市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深入实施“以钒带钢”战略,调整产业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组建承德钒钛技术研究院,加强高端制品研发,推进国家级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和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以钒钛制品、钒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钒钛产业体系。
在装备制造业上,承德市将充分发挥在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最大程度释放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几何增长”效应,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研发能力,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自动输送机仓储装备、矿山采掘装备、石油装备制造业,努力把承德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和尾矿能源综合利用上,承德市坚持适度超前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地热、生物质能,适度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加快发展木煤产业,重点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千万千瓦级水电调峰电源、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等三大清洁能源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和清洁能源示范市。抓住作为国家级尾矿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地区的机遇,充分发挥尾矿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探索贵金属再提取、新型建材、尾矿“农用”等新途径,将承德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新型建材示范基地、全国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一个资源开发和环保并行不悖、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发展梦想,它让城市变成“风景”,让“风景”容身于城市发展之中;它让“蓝天、青山、绿水”的美好愿景渐现眼前,让和谐灵动的生态环境映衬出一座城市幸福生活的美景,让承德演绎了“绿色崛起”的“富民强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