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裔的中国情结
“巴厘岛雨季的一个夜晚,只见装饰古典的努沙都阿剧院前庭,火把点点、人潮如鲫,享尽巴厘岛碧海蓝天迷人风光后的游客,毫无倦意地蜂拥而来,享受一场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舞蹈盛宴,以致这个能容纳700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中国新闻网记者亲自在巴厘岛感受到了这场盛宴。
这座剧场位于世界旅游胜地巴厘岛登帕萨努沙都阿五星级酒店专区,因每周四次上演反映印尼各民族风情舞蹈剧《天谭》而闻名遐迩。来自北京的游客辛女士观看后说:“看完这些精彩的舞蹈,才知道印尼不仅有个巴厘岛,还有100多个民族,如此多姿多彩的服饰与传统文化。”这座剧院的主人是华裔施柏松廖彩珍夫妇。喜好文学的廖彩珍告诉记者,“天谭”一词来自梵文Deva和Dhana,意为“神的恩典”,有神因对印尼人民的厚爱而赐予印尼群岛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和天然资源之意。谈及动因,她说:“20多年前有很多游客怨言,巴厘岛虽是国际很好的休闲度假胜地之一,但晚上除了上酒吧逛闹市,无高雅艺术欣赏。”这位华裔心里不是滋味,希望能有一个“晚上让游客观赏综合性艺术表演的剧院”。
她感慨:“父辈们从祖籍国踏浪南下异国他乡,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体现在思维、举止、处世和言谈中。他们教导我们,要崇尚儒学,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他们还教导我们,在滔滔的生活长河中,不仅要居安思危,也要自强不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无形动力,牵动着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华文被禁的日子里,我们也没有一天不在家中偷偷地学习中文,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海洋中汲取精神营养。在风风雨雨的现实生活中,华夏情结,一直陪伴着我们的生活和事业!”
印尼兴华文教育 急需中文教师
廖彩珍发自肺腑的话语让人动容。印尼曾长久地禁止华文,致使想要再兴华文教育,师资成了最大的问题。21世纪以来,不管是高等学府还是各地华人社团所统筹的补习中心或正规学校的中文课,都纷纷的向中国寻求援助。在印尼,有不少与廖彩珍一样身怀中国情结的人,但力量实在有限,于是将希望寄托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近几年,中国不仅增派汉语教师,大学生志愿者、赴印尼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的老师数量都逐步增多。印尼的中文教育因此取得了飞速发展。
2010年时,除了遍布印尼各地的中文补习学校外,还复建和新建了50多所教授印尼文、中文和英文的民营三语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些三语学校一方面教授与公立学校同样的课程,另一方面强化中英文教学,从中国、英国和美国等国聘请了不少中英文老师。有的印尼学校在高中部设立了师资培训班,把毕业生送到中国深造,学成后回印尼执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师资需求。“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必须用中文进行对话。”东爪哇庞越市的中学校长阿里夫说。
印尼对中文的重视也吸引了中国国内不少大学志愿者和从业者。北京大学生杜丽去年作为志愿者赴印尼教中文。“真是一次特别的体验,学生们特别喜欢中文。刚去的时候不习惯,学生们也会热情帮助我,离开的时候特别不舍。”与杜丽感受相同的王潇,已经在雅加达一所学校从事正式教学一年多了。上海姑娘王潇当时是抱着锻炼自己的想法,在儒森汉语学校系统学习了对外汉语,并顺利通过了考试,得以在雅加达做一名对外汉语教师。
据儒森汉语学校老师介绍,学校因受印尼多所学校的委托,招募赴印尼国际汉语教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对外汉语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毕业,会基础英语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欢迎在中华才艺方面有特长的,如:书法、绘画、剪纸等。“已经有越来越多人选择赴印尼工作.详细情况可以访问儒森汉语对外汉语教师官网,或直接电话咨询。”老师介绍说。
报名网站:http://www.mandaringarden.com.cn
关注儒森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