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贵阳之窗

贵阳之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贵阳 贵州 金阳
贵阳之窗 贵阳之窗 文化 贵阳名人 查看内容

贵阳名人中国当代女书法家萧娴

2012-1-17 17:12| 发布者: 贵阳之窗| 查看: 34798| 评论: 0|来自: 贵阳之窗整合

  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著名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早年亦常操刀,闲时喜抚琴、写梅、吟诗作对。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市书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萧娴书法选》《萧娴临本》等。

  人物生平

  1902年11月,萧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

  萧娴于文学和书法,清未当过广东三水县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国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交游多为当时名流。

  萧娴四岁随父亲移家广州,渐受家庭影响,爱读诗文,尤喜书法。十二岁时就开始充当萧铁珊写大字的助手,磨墨拂纸,就是她的任务。当萧铁珊不在家时,她就照他的笔迹,依样葫芦地学着写。有一次,萧铁珊写好一副对子,放在桌上因事走开。萧娴好奇,竟照样子写了-副,搁在父亲写的对联旁边。萧铁珊回来看到萧娴写的对联,大为惊异,觉得女儿有天生的书才,便经常指点她临帖临碑。萧娴学书很用功,进步很快。萧铁珊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萧娴一鸣惊人,便有了小小的书名。因常随父出入南社,人称“南社小友”。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在落成典礼上,请萧娴当场挥毫写对联。她奋力写了“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这幅一丈二尺长的大对联,又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字字神完气足,轰动一时,被誉为“粤海神童”。

  萧娴十四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学油画,后又从著名画家高奇峰学画梅花,以国画笔法为辅,书艺日进。十八岁那年,广州书法社就吸收她为社员了。萧铁珊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朋友,戊戌变法运动被慈禧太后镇压后,康有为逃亡出国,后回国居上海。他学问深厚,诗文书法并为当时所重。萧娴非常崇拜他,康有为深知萧铁珊的人品和学识,聘为家庭教师,于是萧娴得有机会拜康有为为师,其时她二十岁。当时萧娴有临写《散氏盘》的册页,笔力相当精到,康有为看后十分欣赏,在册页后面题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拈坛。”第四句所云“卫”、“管”指古代女书法大师卫夫人和管夫人。这是极高的评价,对二十岁的萧娴是极大的鼓励。萧娴从康有为学艺,十分用心,把康有为撰的《广艺舟双揖》作为必读的教科书,随身携带,有空就翻阅。她当时还多次听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讲座,曾把自己临《散氏盘》的册页给章太炎评价,章太炎也十分欣赏,题诗勉励,形容其书法线条云:“真如万岁枯藤。”这也是极高的评价。其时萧娴还结识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刘已早一年拜在康有为门下。对于恩师康有为,萧娴极敬重,作对联呈康有为云:“大哉南海,蕞尔须弥”对联中,既指康有为,又指浩瀚的南海,便把康有为比之波涛滚滚的大海了,实有文学双关之妙。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点,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可见其大了。然而萧娴认为它和南海比,小得至微至微。这是对恩师的热烈歌颂,其时萧娴已显示了作对联的诗才。年轻的萧娴在上海遂崭露头角,她参加了青年书画会,经常参加上海书画界的活动。该会1923年12月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真迹》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和《节临石门铭》。在《中华全国金石篆刻书画家通讯录》中,共列当时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天台山农等十八人,萧娴也是其中一人。

  1926年萧铁珊离沪去广东汕头,萧娴同行,任汕头市立女中初一级国文教员。九个月后赴广州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她的一幅作品从十六块大洋起价,一直加价到一百块大洋,被福建省漳州财政处处长双清买去。这次义卖,萧娴得款甚丰,全数捐给北伐军,宋庆龄深为赞许,给萧娴发了奖章和奖状。

  1927年萧娴随父迁居香港,在香港标润格鬻书。于右任等著名书家在报纸上介绍萧娴,称之为“大书家”,并称她“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实罕其匹。海内名士,龛然誉之”。同年萧娴在香港与江达结婚,时年二十五岁。江达初在法国勤工俭学,专修机械工程,因反对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组织留学生进行抗议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转德国继续留学,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回国与萧娴结婚,不久夫妇回国,定居南京。萧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助理员,不久辞职,随江达赴东北满州里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夫妇南返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同回南京。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萧娴仍然不断进行书法艺术实践,她创作的《临竭石颂》被选入1932年编印的《当代名人书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京被日寇攻陷,萧娴全家辗转逃难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广元、兰州等地。在重庆时遇著名书画家王东培,欣然尊为老师学画梅花。于1940年与王东培在成都同办书画展,很有影响。避难兰州时曾致函父亲旧友章士钊,时章在陕西,作词柏赠,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夸奖萧娴的书法成就。又云“伤心老滞秦关客,却答文姬陇上书”,把萧娴比为汉朝的才女蔡文姬。

  抗战胜利后萧娴全家返回南京,其时父亲萧铁珊病逝于上海,萧搁非常悲痛,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在艺术上干一番事业。而不久内战发生,文化事业日见萧索。她在立法院任科员,收入微薄,生活日艰,间或也作字卖钱,贴补家用。

  南京解放后,她十分拥护新社会,赞赏新气象。1949年冬天,萧娴义无反顾地送子女参军南下,还热情地作了一首长诗。有“男儿四方志,女子亦同雠”,“雄歌声燎亮,行云为停留”,“临行无别语,勿贻父母羞”等语,勉励子女勇于参加革命。萧娴自己也参加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后又参加南京市政协办的学习班,1954年和江达一道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萧娴一家原住玄武湖,解放后捐献旧居、卜宅百子亭后八十四号。从此生活较为安定,为雨花台名泉重题“江南第二泉”。刘海粟赞之云“端穆苍秀”。

  1963年江达不幸病逝。江达解放后任文史馆馆员,去世后萧娴续任。

  1961年起萧娴开始任南哀市政协委员,后又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和社会各方面联系增多;文联也常组织书法展览和观摩活动;报纸上有时也出现萧娴的姓名和作品。她声誉日盛,应酬也多起来。她和林散之、高二适、陈大羽等著名书画家切磋书艺,时常往来,艺术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1981年在南京首办盛大书展,引起艺坛轰动。陈大羽特为撰文在《新华日报》发表,誉之为“真善美”。

  1983年南京市文联和南京电视台为萧娴摄制电视报告文学《大笔豪情》,并赴家乡贵阳办书展,受到热烈欢迎。萧娴虽然为江苏文史馆员,但不是正式工作,1984年才安排在江苏省美术馆为美术创作人员。次年应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井与刘海粟同赴青岛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和“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人民出版社派员来南京访萧娴,不久为之出版《萧娴书法选》。1987年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石门颂萧娴临本》。

  1989年,萧娴赴香港与同环叙旧,香港电视台为她作了专题节目:《香港早晨》。1991年再回故乡贵阳,捐书一百零一件。贵阳市政府决定重修翠微阁作为“萧娴法书陈列馆”。回南京后再办书展。江苏美术出版社次年出版《萧娴书法选集》,又次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萧娴先生书法集》。不久“萧娴法书陈列馆”建成,萧娴三赴贵阳,了却叶落归根的心愿。

  萧娴爱国爱民,政治上不断追求进步,1992年加入共产党,决心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1994年,《萧娴传——当代书法家传记文学从书》(俞律著)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5年萧娴因乳腺癌以手术治疗,次年又以胆囊结石开刀。不幸于1997年1月27日病逝。

  人物轶事

  颇负盛名的女书法家萧娴,13岁时就有“粤海神童”美誉。康有为见到她的《散氏盘》大加赞赏,赋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乩坛。”萧娴遂拜师康门,书艺大进,隶篆楷皆精,行楷大字气韵沉雄、结字精微、峻洁雅健,独步当代,有“女书圣”之谓。有着不衰诱力和颇高收藏价值的萧娴书法,吸引着众多前来索字者,萧娴则是有求必应毫无亲疏厚薄,还自己掏钱买纸、买墨、买笔,写好后白送人。索字者无偿拿到书法作品后心中不安,送来厚重礼品,萧娴眼一瞪,厉声曰:“拿走!”如此行状,招来亲友牢骚声声:“给人家写字自己贴钱,又不肯收礼!”“别的书法家写字卖大钱,萧娴写字自己贴钱,难怪一辈子也买不起彩电!”萧娴也不是不卖字,那一年水灾,她一次就卖掉几十幅书法作品,钱款全部捐给灾区。

  书法特色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其

  萧娴作品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取法乎古,这当然是最难得的。她的书法,开始就是以“三石”为宗;“三石者,《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是也。历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丽婉约见长。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三石”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老师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一般而言,专写碑体者容易产生持板滞的缺点,而萧娴的字却是清映厚重,神彩远出。她篆隶楷皆精,而以楷书为第一。她的行楷大字,笔力雄厚,结字精微,气息浑涵,气势磅礴,毫不夸张地说,足以睨视前贤,独步当代。康有为赠诗中所说的“卫管”,即东晋的卫琰和元代的管道两位书家,其书风均属典雅秀媚一路,论美学境界实不足以与萧娴相比。萧娴辞世后,在大量的挽联挽诗中,不少人尊之为“女书圣”。萧娴的书法造诣,当得起这个崇高的称号。在受康氏影响时,她摒弃了作行书偏求气血贯通,致使用笔时失质实的弊端,于气势感悟的同时,讲求字划的完整性。传萧老平日习字,有一特点即善于对由风雨年月浸蚀的斑剥字迹予以还原。这一面体现了她认真求实的书法态度和对既往书迹完整性的理解能力,一面或许是在有意矫正康氏的积习。萧娴篆书,取资于石鼓文为多,特以“筋”胜,“气”则辅之。萧娴是将《散氏盘》那种苍茫浑朴的气韵,作为她前后诸体书法的背景旋律对待的,对其篆、行等书风格皆起着间接的斡旋作用。汉《石门颂》的纵逸放达,在萧娴笔下由“中和”而凝敛,元气内蓄;不作雕饰处又略似早期的《莱子侯刻石》而墨味有加;用笔直拙瘦劲体现出“骨法”特征。而左昂右低的体势,遥感“散盘”,于排列的整饬中见摇撼——不管萧娴对散盘看法如何,但某人对某一法书虽并不定就写它,却倾注着一生的衷情。这种固执乃至迷恋状态,似乎此书与此人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潜在关联;反之,在此人之书中,也总能感觉到那法书的脉络。

  艺术主张

  萧娴的艺术主张归纳起来有七条:

  一是悟。她说:“悟者,书魂之窍妙也,有赖于学识,多所联想。未必全出于聪明。”

  二是学。她说:“认真读书,读碍越多越广越好,不读书就没有内含神韵的书卷气,不能脱俗,难免匠气。”

  三是气质。她认为:“气质对于书艺,如土壤之于植物。同等的阳光雨露,盐碱地无从播种,贫瘠地无望丰收。土壤可以改良,人的气质也可以变化。”

  四是胆。她认为“不管临池还是创作,抓起笔来就写,往往得趣;若左顾右盼,患得患失,人既窘迫,书必不佳广。”

  五是爱。这就是爱生活,爱自己的事业。

  六是脱略名利。她说:“名利之贪心荫发,艺术之真趣顿失。没有殉于艺术的操守,艺术断无成就,艺术需要痴情,名利场窒息一切艺术。”

  七,最后则是“天道酬勤”四个字。

  艺术成就

  萧娴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当然书法是主体,她中年以前,曾致力于画梅花,虽然老年后精力所限,不再弹旧调,但她的绘画基础对于书法的风韵的形成是起营养作用的。她也善于作诗词,八年抗战中,国难深重,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她出于爱国的心情,作了许多咏叹时事的诗词,可惜因经常易地避难,诗稿遗失大半,幸存数十首,她录成《劫余草》一本。林散之有《赠萧娴老人》诗赞美她的书法和诗词云:“豪情书似康南海,逸气才留郑小坡。”下注云:“君书学康有为,而词气又近郑文悼,小坡其字也。”郑文悼是清末光绪举人,他的词体洁旨远,句娇韵美,当时评论家认为可比之南宋著名词人清真、白石的。

  她也爱好戏曲,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家藏旧琴,虽然不拨不弹,却总觉得声韵自在。她认为无声比有声更饶声的雅趣,这是一种哲趣,很像一干多年前陶渊明藏琴不用的意味,所以自名其书斋为“枕琴室”。

  她善作对联、多自己亲拟,既饶哲理,又多情韵,譬如挽林散之的对联云:“绝艺是老,大聪为聋。”传为绝唱。

  相关信息

  萧娴纪念馆

  萧娴纪念馆,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主展厅呈贵州民族风格,故居按萧娴

  萧娴纪念馆生前的百子亭房屋式样复制,主展厅展线长100多米,展览面积为400平方米。馆藏萧娴书法作品122件。纪念馆内有萧娴故居和萧娴及其丈夫江达的合葬墓。

  绍兴晋王右军题扇处石碑

  晋王右军题扇处绍兴题扇桥桥西南侧立着“晋王右军题扇桥”石碑,由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桥西南侧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晋王右军题扇处”七个大字。后来石碑被人搬走,桥侧刻着建桥年份的字也被凿掉了。早几年,当地文管部门请八八老人萧娴题了“晋王右军题扇桥”七字,立新碑于桥旁。萧老是康有为的女弟子,书法潇洒飘逸,秀中蕴劲,于右任称她为“当代卫夫人”。其墨宝不易求得,此碑颇为古桥生色。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LOGO下载|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 本站仅为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网友投递或发布,本站对内容真实性不负任何保证,请网友自行查别。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黔ICP备16010202号-1  Powered by Discuz!X3.2 Licens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