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息烽金星工业园后,西南管道有限公司只用3个月的时间便实现了投产、6个月即获得盈利、9个月开始谋划二期工程,实现发展“三级跳”,成为西南地区的玻璃管道行业“龙头”。 能够成为行业“龙头”,先决条件在于找准“龙脉”。对于西南管道而言,它的“龙脉”正是庞大却又缺少竞争的市场。玻璃钢管与传统球墨钢管相比,耐腐蚀性强、强度大、使用寿命长、价格低廉,可供市政给排水、农业灌溉、石油运输、电网建设改造等工程使用。但玻璃钢管属于大型管材,运输成本偏高,往往产地距使用地越近,价格优势就越明显,市场竞争力越强。 “一方面,外地企业很难敲开西南地区市场的大门。另一方面,西南地区一直缺少成规模的玻璃钢管生产厂商。这样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西南管道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开春告诉记者,建厂之初,西南地区玻璃钢管产能最大的企业,年产量也不超过15万米,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我们估算,仅贵州市场每年就可消化120万米玻璃钢管,这意味着只要企业投产,就有做不完的订单。” 瞄准市场后,“巨龙”还需要一个“腾云驾雾”的平台。对于西南管道而言,息烽金星工业园正是其最佳的落脚地。“谁都想抢占空白市场,但只有投产速度最快的企业,才能抢占先机获得成功。”金开春介绍,金星工业园现成的厂房,让企业有了快速投产的可能。 原来,金星工业园内曾有众多“三线”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闲置厂房。正是这些闲置厂房,让西南管道免去了征地拆迁、施工平场、建设厂房等过程,减少了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可以直接安装生产线并迅速投产。“因为入驻闲置厂房,我们节省了一年的施工时间,把其他竞争者远远地甩在身后,这为我们抢占西南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西南管道共有三条纤维缠绕管道生产线,可年产玻璃钢管50万米,产值达到3亿元,成为西南地区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但即便如此,企业依然无法填满市场的庞大“胃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决定筹建二期工程,通过扩大规模、增加产品的丰富性,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夯实西南第一的“龙头”位置。根据规划,西南管道将新开3至5条生产线,提高总产量;扩展产业链,从事原材料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当然,我们在扩大产量的同时,将狠抓质量关,用硬品质来提升市场竞争力。”金开春表示,下一步西南管道将与贵州省水科院、北京玻璃钢管研究院共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玻璃钢管检测中心,确保企业在技术与质量上领先西南地区的其他企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二期工程建成后,我们生产的玻璃钢管将辐射整个西南片区,企业年产值预计将达到8个亿。”金开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