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是星期四,一大早,开阳县双流镇三合村坡上组村民组长严玉祥匆匆扒完一碗面条,随手将笔记本插入腰间,便出了家门。 每逢周二、周四两天,严玉祥都会早早出门,走访组里的每户人家,一一记下村民委托办的事。收集整理好村民递来的各种材料,还不忘重新翻看几遍查漏补缺。老严说,大伙交代的虽然大都是些小事,但都是挂心的事,“要争取一次性就给办好”。 45岁的严玉祥是一名老代办员,后被选为坡上组村民组长。今年4月,开阳县将双流镇确定为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试点,实施由县、乡、村、村组四级的延伸管理服务。通过“村民组长上门收集民情”+“便民服务快车集中办理”的方式,当地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迈上了“两条腿走路”的轨道。 严玉祥这样的“民情收集员”,在其中扮演着与村民联系最紧密的角色,被大伙亲切地称为“村属保姆”。 镇里的便民服务快车每周一、三、五进村,以往村民需要走远路、跑部门办的许多事,如今在便民服务快车的办事窗口就能完成。但快车毕竟不是天天进村,村民遇到急难问题时,“村属保姆”就该“出手”了。 前不久,坡上组村民张兵要办理准生证,却因为有事迟迟未能办理。严玉祥在上门走访了解到情况后,便及时把材料先收了起来,待服务快车一到便自己跑腿把事办了。一天后,张兵就拿到了准生证。 “平时做好民情收集,我们才能在村民需要时派上用场。”老严说。而更为重要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使当地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 通过这样的代办制度,老严为村民解决了不少大事小情,为村民省去了很多“费工夫”的麻烦,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困扰当地发展多年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亦在“村属保姆”的服务下开始迎刃而解。 坡上组原来的进寨路是一条烂泥路,狭窄不说,路况极差,导致村民出行和运货都十分不便。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今年4月初,老严决定带着大伙修路。 “因为涉及到土地、竹林、圈舍等被占的问题,有些村民原本就不支持修路。听说还要自己出钱,大家就更不愿意了。”村民马国强回忆,为此,严玉祥每天挨家挨户的做工作,有时连晚饭都顾不上。“看到老严这样尽心尽力地为我们着想,想到他平日里的热心负责,大家最终都同意了。” 在老严的号召下,村民们有主动让出自家土地和竹林的,有主动拆除自家牛圈、厨房的,进寨路直接涉及的12户人家还凑了5000多元钱修路。马国强说,在修路过程中,老严每天都和村民一起挖路,风雨不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1公里的毛路就展现在村民眼前。而这条路带来的便捷,更让当初反对修路的人连说对不起老严。 如今,老严正和村里的其他干部积极寻求帮助,协调水泥把进寨路硬化,他说,“答应村民的事,我们一定办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