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修文县龙场镇阳早村沙土组村民周训模第一次在家门口装上了水表。他先是用塑料袋将水表包好,然后在上面密实地码上两层砖头。“他身体不好,每次挑水都很费劲,水桶都摔烂过好多个,最知道缺水的困难,所以,自来水通了之后,他十分珍惜,把水表和水管都保护得很好。”沙土组组长李江说。 受地理环境限制,沙土组缺乏饮用水源,村民饮水得从一公里外挑来,碰到枯水季节,甚至要饮用屋顶上的积水。村民周元海家的楼顶至今还保留着“屋顶水池”,“水池”里常常飘着枯枝败叶。但就是这样的水,用来煮饭、洗衣服、喂牲畜都还远远不够。 为了吃上干净的水,村民们不得不每天往返于水源点和家之间。65岁的张如芬每天都要挑两担水,随着年龄的增大,挑水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门口的那道长坡,成了一大障碍。碰到下雨或凝冻天气,路面湿滑,张如芬都要戴上斗笠,用稻草绑在鞋底防滑,然后慢慢地从坡上滑下去,回来时,再慢慢移上来。 辛辛苦苦把两桶水挑来后,张如芬还不敢大手大脚地用,她先要留足做饭和洗漱用水,然后才轮到家里养的猪,分配之后,已经所剩无几。所以,洗澡之类的事情就变得奢侈起来,要洗也只能跑到县城去。 饮水不便让沙土组村民尝尽了苦头,几十年来,他们曾先后三次修建水池,但都以失败告终。去年夏天,一场大旱袭来,让原本就用水困难的沙土组更加困难,有些村民家里甚至连屋顶的水都用完了。于是,李江把村民召集起来,请求镇上帮助解决饮水困难。龙场镇将情况反映到了县水利局,没想到水利局很快就批复同意了,还划拨了三万元资金,镇里又添了一万多元,沙土组人饮工程才得以正式上马。 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村民的干劲被激发出来。去年10月,工程进入前期准备阶段,这次,村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请来镇水利站的技术人员,让他们规划线路、监督质量。11月,工程正式开工,村民建水池、铺管道、装水龙头,全组的人几乎都全部上阵。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春节前,沙土组人饮工程建成,干净的水从每家每户的水龙头里“哗哗”地流出,村民从此告别了挑水和喝“屋顶水”的日子。 通水后,张如芬不用跑到县城才能洗澡了,她还琢磨出了一门生意——做起了“粑粑”。春节期间,“粑粑”卖得红火,张如芬赚了六千多元。“要是没通水,肯定做不了‘粑粑’,现在靠这个,每个月的生活费都不用愁了。”张如芬高兴地说。 “以前修水池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管理不善,所以这次我们准备选出一个管理水池的人,每天都进行检查,一出现问题就能解决。”李江说,水池建好了,不意味着工程就结束了,要通过良好的管理,让吃脏水的日子永远不再回来。黄德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