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到手后,人们往往迫不及待体验有车族的生活,却顾不上车内同样存在有害气体。事实上,被大多数人忽视的车内有害气体,正在扮演“无形杀手”的角色,危害驾乘者的健康。有鉴于此,从今年3月1日起,我国将针对车内空气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新车内的苯、甲醛等常见挥发性有机物设定限值。然而,业内人士认为,改变当前乘用车尤其是国产乘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单靠这个推荐性的国家标准远远不够。 “无形杀手”危害何其大 今年32岁的林先生春节期间买了一辆新车,然而,他发现车里有股难闻的味道,虽说不上刺鼻,但让他开车时感觉不舒服。 “刚开始给4S店打电话,对方说这是正常现象,常打开车门散散味就好了。”记者见到林先生时,他正在一家汽车美容店,“听朋友说,买些炭包放在车里能好些,我就过来买几个。” 某汽车美容店工作人员称,新车内空气有异味很普遍,几乎每个新车主购车后都会来店里买些除异味的车内饰品或炭包。 长年从事汽车内饰美容工作的刘先生说,与房间相比,车内的空间更狭小,如果存在污染源,不仅很容易产生异味,而且很难散去,时间一长就容易对驾驶者造成危害。 刘先生说:“尤其是夏天,当受到太阳照射强烈时,车内温度会不断升高,加剧这些物质中有害气体的挥发,在车里呆的时间一长,就很容易给身体带来伤害。” 事实上,近年来因为车内空气污染所引发的纠纷、诉讼并不少见,但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苦于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造成对受害者的权益难以保护,对生产厂商进行约束更是难上加难。 标准很难起到立竿见影效果 一项旨在保障车主权益的指导标准出炉,自然会得到消费者的拍手称赞。然而对于新国标能在多大程度上“降服”车内“无形杀手”,不少人却持谨慎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车内环境是一个涉及汽车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消费者、检测机构和执法机构的综合性问题,《指南》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宋广生看来,车内空气环境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汽车发达国家也存在,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国已经针对这一问题出台多项标准。 “尽管这些国家在治理车内空气污染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据了解,还没有十分有效和成型的办法。况且,当前出台的《指南》仅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这应该是相关部门在考虑到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折中选择。这既表明《指南》的指导意义大于操作意义,也折射出治理车内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宋广生说。 “应该说《指南》出台后,感到压力最大的应该是零部件供应商。在新的标准下,为了给主机厂提供合格的材料,供应商肯定会增加工艺环节、购进检测设备,这样一来势必增加零部件成本。”长期从事车内仪表盘供应的一家零部件公司负责人表示。 新标准出台后,谁来检测、谁来执行,而一旦车内有害气体超标,又由谁来负责?这一连串问题,是采访中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针对这些疑问,宋广生说,就像先前的很多国家标准一样,《指南》出台后作为一个推荐性国家标准,为质监部门、环保部门执法提供了一个标准,但对于不达标的车如何处理,《指南》中国并未明确。 据《经济参考报》 新国标出炉受关注 从今年3月1日起,一项旨在治理车内空气污染的新国标将实施。这项名为《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新国标,由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它规定了“乘用车内部分苯系物和醛类物质的浓度要求”,做到“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技术进步”。 值得业内关注的是,该《指南》根据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和对车辆主要内饰材料本身挥发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八种主要被控制物质,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浓度要求。该标准主要适用于新生产汽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以参照该标准。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宋广生表示,《指南》的出台具有六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可以提高全社会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二是可以提高我国汽车工业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材料和产品的质量;三是可以为汽车内空气质量监督检测提供科学的标准和依据;四是可以加强我国对进口汽车的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五是可以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六是可以促进车内空气质量净化治理技术和产品产业的发展。 小知识 造成车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新车内的各种配件,比如座椅材料、保温材料、防撞填料、仪表板等;二是汽车内饰件材料,比如塑料、纤维纺织、皮革、橡胶等;三是生产中使用的稀释剂、胶水、油漆和涂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