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岩区旭东社区的“老王调解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墙的入党誓词。不远处的一张小方桌上,摆着一叠党报、党刊和法律书籍。 老王名叫王永奎,今年51岁,当过兵,是一位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1993年,老王被聘为旭东社区联防队员,之后当上了人民调解员,这一干就是19年。在群众眼里,老王总是一脸憨厚的笑容。无论严寒酷暑,只要接到居民电话,他总会迅速赶到现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街头巷尾。“有矛盾,找老王”,已成为当地居民的共识。 生活中的矛盾千头万绪,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如何破解?老王的答案很简单:主动,真心。 2000年,社区里有个姓秦的单亲孩子,复吸毒品而被判入狱,其父就此一病不起。临终前,父亲想再见一见儿子,老王得知后,连续在外跑了三天,最终让父子见上了最后一面。经过这件事后,秦姓少年决定痛改前非,后来因为表现好,被提前3个月释放。在老王的关心和帮助下,秦姓少年还找到了一份开出租车的工作。 “‘你要好好珍惜大家对你的帮助,重新做人。’父亲临终前的那番话,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对我是很大的鼓舞。但如果没有王师傅,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我。”秦姓少年感激地说。 老王有个习惯,每次接到群众求助,不管大事、小事,他都会记得很仔细。19年的调解员工作,给他留下的,是抽屉里的21个记事本。老王认为,面对群众工作,就是要“慢工出细活”。从1993年1月至2011年10月,老王共调解矛盾纠纷1780起,控制民事转刑事案件310起,调解率达100%。 在多年的调解员工作中,老王还总结出对付不同矛盾纠纷的方法——性格倔强的人要单独调解;好面子的适宜集中调解;解决家庭纠纷时,有德高望重的亲属出面就会事半功倍;个人与集体发生摩擦时,要适当保护个人利益…… “谁家发生了矛盾纠纷,知道了不解决,连睡觉都不踏实。”这是老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虽然已经不再负责巡逻工作,但每天晚上22时,老王还是会准时出门,在长约一公里的旭东路上来回巡逻。老王说,这里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阵地”,等到腿脚走不动了,再说不干也不迟。 “坚持干了这么多年调解员,月工资只有850元,你后悔过吗?”每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老王总会憨憨一笑,给出自己的回答:“起初是习惯,后来就变成了一种责任。我知道,调解民事纠纷这差事是最麻烦、最难干、最受委屈的活儿,但这样的事总要有人干,当纠纷被成功调解时,我的心里就特别愉快。” |